在小米SU7成為年輕人新寵,載著油管網紅「甲亢哥」在上海飛馳的同時,小米SU7也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爭議。
昨晚開始,一份群聊記錄在互聯網上流傳。
網名為「華」的網友表示,3名從湖北自駕到安徽參加考試的女大學生,駕駛小米SU7於德上高速樅陽至祁門路段發生事故,因為車門沒法解鎖,無法打開車門逃生,最終導致3人身亡。
今天下午,小米集團-W (HK:1810)做出回應,並通報事故發生時的具體情況。
可以從中發現幾個點,
一是,車輛發生事故時處於NOA輔助駕駛狀態,而非自動駕駛。
實際上,此前因為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區別而造成的事故,已經屢見不鮮。
但檢測到障礙、司機也接管后,事故仍舊發生,或許證明未搭載鐳射雷達,依賴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融合的純視覺方案NOA在面臨複雜路況時,回應和識別能力或許還有所欠缺。
二是,車速太快,司機或許由於太信任NOA,沒能及時接管。
小米釋出的記錄顯示,NOA啟動時,車速116km/h。 到事故發生前,系統多次報警,提醒司機“分心”,並提示司機“手握方向盤”,而事故發生時,儘管NOA進行減速,車速仍舊達到97km/h,或許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儘管小米做出回應,但輿論仍進一步發酵。
資本市場也很快做出反應,今日小米股價跌超5%,收46.5港元/股,單日蒸發市值超700億港元。
自3月中旬發佈最強財報,股價最高上漲至59.45港元/股以來,近半個月,小米股價已經下跌了超20%。
近半個月來,從小米配股,再到如今的高速爆燃事故,小米屢屢成為熱搜討論焦點,但卻褒貶不一。
其實小米從做手機開始,就時常背負著不小的關注以及爭議。
喜歡小米的人認為,小米以一種謙卑的態度,讓更多人享受到了廉價的好產品,將整個行業的價格“打”了下來。
而討厭小米的人則認為,小米是行業的攪局者,用低價攪亂了整個市場,破壞了市場生態。
當小米宣布造車並大獲成功后,這種爭議又隨之延伸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
儘管伴隨著種種爭議,但毫無疑問的是,小米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前,小米集團以「先舊後新」的方式進行「高位配股」,隨後,帶動港股新能源汽車板塊整體下跌,小鵬汽車等跌幅甚至超過小米。
這次事件也是同樣,小米單日跌幅超5%,其他不少車企也跟跌。
而此次事件,能否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呢?
02
近幾年來,隨著電車逐漸普及,關於電車的安全問題也日益被更多人討論。
除了電車自燃、爆燃等問題,發生事故之後車門鎖死,無法開門的情況,也在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重視。
在本次事件中,最大的質疑也是圍繞這一點。
在緊急情況下,車門鎖死無法開門,已經幾乎成為電車“不安全”的最大問題之一。
那麼,電車為什麼總是容易鎖死導致無法開門呢?
相較於油車容易遇到的車門結構變形等問題而導致車門無法打開,電車的車門鎖死問題大多數現在車門鎖上。
由於電車的車門鎖基本都是電子控制而非機械結構,因此當車輛檢測到嚴重碰撞時,為了降低火災或電擊風險,高壓電池系統會自動切斷電源,導致依賴電子控制的車門鎖因此斷電,而無法通過常規方式解鎖。
另外,如果車門電子鎖的供電線或信號線在事故中受損,也可能直接導致車門鎖死。
隱藏式門把手也成為了阻止救援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2019年,特斯拉就曾被車主家屬起訴,車門把手有缺陷,原因是特斯拉撞擊起火后,消防員及時趕到卻無法打開車門,導致司機身亡。
而特斯拉對此的回應是,可以破窗救人。
圖源:圖蟲創意
但這一爭議並沒有影響隱藏式門把手在新能源車中的逐漸流行。
現如今,越來越多車企開始將隱藏式門把手當做科技感的代名詞,並強調隱藏式門把手對於降低Cd值(風阻係數)的幫助,作為產品賣點。
然而,隱藏式門把手也絕大多數和“電”有關,除去部分按壓式門把手,電控彈出式,或者沒有門把手只有電控按鈕開關的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在面臨事故時,也同樣擋住了部分救援之門。
儘管小米SU7採取的其實是半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但實際上,也依賴電動解鎖。
目前,針對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五花八門,而單一針對隱藏式門把手的國標也尚未出現。
而在電控車門鎖如此容易發生事故,卻被車企和消費者忽視,可能成為救命關鍵的,則是電控車門的應急開關。
本次事件中,小米客服也有對此回應,稱在四個車門內飾板下方,儲物格位置均配有應急拉手,應急拉手為機械鎖,即使電池受損也能打開,緊急情況下可使用應急拉手打開車門。
然而,在造車新勢力車內大量採用電控按鈕的同時,機械式應急開關卻五花八門。
特斯拉的應急開關在前門扶手正上方,且位置十分顯眼,消費者大多能夠一眼看到。
而其他不少品牌的應急開關設置在了車門內側斜下角,且與車門同側,甚至放在了凹槽之後,如果消防員救援時破窗后也很難夠到。
不僅如此,不同品牌的應急開關位置各不相同,小鵬G6甚至前後門應急開關的位置都不同,這也幾乎成為了新勢力電車的通病。
與新勢力電車相對的,傳統車企出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多採用傳統的機械摳拉式開關,如廣汽、長安,和比亞迪的部分車型等。
圖源:圖蟲創意
近幾年新能源車多點開花,也造就了各類標準的五花八門,以至於在打車時,不少人甚至得先搜索一下,到底怎麼開車門、關車門。
這次事件或許也將給消費者和新能源汽車品牌敲響警鐘,在科技感和安全性上,品牌到底該如何做到平衡。
03
尾聲
逝者已矣,但關於新能源汽車和智慧駕駛安全性的爭論仍舊不休。
这也在提醒我们,在所有车企all in智驾之时,首先更应该注重以消费者为本,警示风险,而非激进宣传。
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等级分类,自动驾驶分为L1至L5的5个等级,其中, L1/L2等级仅具备简单的环境感知和执行功能,实则应该被称为“辅助驾驶”,主要操作仍应该由驾驶员完成。
但在激進的宣傳和造勢之下,不少車企模糊了這種限定,使得不少消費者難以區分具體登記,導致消費者過分信任輔助駕駛,以至於以身犯險,發生事故。
從行業整體來看,對於車企車門鎖、應急拉手的限制和規範也有所缺陷,且自動駕駛事故中,車企、司機等的過錯也並不明確,難以劃分責任。
諸如此類細小的原因累加起來,最終釀成了一樁樁事故。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這次的事故並不能說明智能駕駛乃至新能源汽車出現了何種問題,但如若不對此進行更強的規範,以防微杜漸,這樣細小的情緒累積,勢必又會對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持續帶來信任考驗。 (全文完)
本月最新AI精選股重磅發佈,AI有無看中NVIDIA?
下次應該買入邊只股票?
AI運算正在改變股市。透過 Investing.com 的ProPicks AI功能,我們先進的人工智能將給出6個勝券在握的投資組合。僅在2024年,ProPicks AI就識別了2檔漲幅超過150%的標的,另外還有4檔漲幅超過30%,及3檔股票漲幅超過25%。下一個大牛股會是哪隻?
解鎖 ProPicks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