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換屆:新主席,請開動聯合印鈔機

 | 2021年11月24日 08:31

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

這是199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年,《財富》雜誌給出的驚人言論。 

的確,執掌全球貨幣之錨的美聯儲主席,在資本市場甚至是經濟界看來,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還有一個人事任免堪比美國總統選舉,那美聯儲主席一定是其中一個。

昨晚,這部“懸疑大戲”終於露出真身,現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獲得了拜登總統的正式提名,也宣告了他戰勝了另一位女競爭對手--佈雷德納。 

隨著新一屆主席提名塵埃落定,面對當前通脹高企的局面,鮑威爾乃至美聯儲,又將何去何從?

1. 兩種政策框架

決定美聯儲何時taper的關鍵變數有兩個:失業和通脹。它們對應的是美聯儲的“雙重使命”,貨幣政策需要在最大可能就業與穩定物價中取得平衡。

但“失業與通脹”是一個自我矛盾的關係。

盯著失業,就意味著在美國經濟活動趨弱的時候,美聯儲更願意提供貨幣寬鬆環境去刺激經濟活動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也就意味著美聯儲傾向擴表,失業率只要一直不下去,那就繼續寬鬆。

獲取APP
加入百萬使用者的行列,時刻緊貼全球金融市場動向!
立即下載

盯著通脹,就意味著要控制物價水準在合理範圍,出現通脹過快上漲要麼說明供應鏈出問題,要麼說明市場貨幣量氾濫,美聯儲就會傾向收緊流動性。但通脹資料更加直接反應流動性情況,所以美聯儲會傾向關注通脹。

在兩個變數的平衡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就逐漸形成了兩種政策框架

(1)在經濟風平浪靜,物價尚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社會沒有動盪的時候,則美聯儲會開啟“放水模式”,即閉眼放水,無腦放水,只要通脹沒起來,就會一直放,甚至通脹起來了,也就是簡單收一收,然後為下一次放水做準備。

這個時候,美聯儲就像一個慈祥的老爺爺,傾其所有去呵護市場流動性,絕不搞事情:“鴿”聲嘹亮。這種模式我們概括為一句話:無通脹不收水

(2)然而,一旦通脹到達臨界值,社會貧富分化加劇,政治動盪,遊行示威此起彼伏,則美聯儲這副慈善面孔立即收起來,變得兇殘,政策目標也由“無腦放水”變成“無腦緊縮”,即只要通脹還在一定水準之上,就絕不收水,哪怕把股價房價都幹下來,哀鴻遍野。

這種模式我們概括為另一句話:有通脹則不降息

這兩種政策框架之下的美聯儲,仿佛兩個不同物種;處在美聯儲不同政策框架下的金融市場與投資者,也仿佛夏蟲井蛙,不可與冰天共語。

事實上,從“無腦放水”到“無腦緊縮”,是美聯儲政策的大週期迴圈;而大週期之內會有小週期;即“無腦放水”的政策框架下也會局部收水,甚至加息。這樣就給投資者帶來了較大的迷惑性,繼而當美聯儲的總框架從一種切換到另一種的時候,這個轉捩點往往被人所忽視。

處在“無腦放水”週期之內的投資者,以為寬鬆的環境會永遠持續下去,以為即便收水或者加息,也不過是一陣冷風,不以為意。事實上,當美聯儲的政策框架一旦切換,就會持續很久,給市場帶來的衝擊會很大。

用今天流行的大白話來講就是,貨幣政策轉彎,“不會急轉,但一定會轉”。正如灰犀牛,你對它視而不見,它就從遠處慢慢地沖過來,到你面前,把你頂翻。

今天,美聯儲換屆之際,其貨幣政策框架也處在切換的前夜。

2. 鬥爭

我們回顧歷史上最近的一次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切換,1970年。看看那次切換前後,都發生了什麼。

1970年之前,歷屆美聯儲都是以無通脹不加息的操作思路為主,這是一個相對更加放任的風格,而此後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盤,隨著新的聯儲主席上臺,美國易放難收的貨幣政策潘朵拉魔盒被從此打開。 

在19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崩盤的前夕,時任美聯儲主席馬丁(任期1951-1970)的作風是以穩定物價為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也就是“有通脹則不降息”的模式。所以在他的任期治理的前15年,美國CPI同比增長長期圍繞2%小幅波動的穩健狀態。

但1963年11月,甘迺迪遇刺,戰後激進主義者詹森上臺後,美國政府開始借由越戰和“偉大社會”等政治訴求強力遊說及脅迫美聯儲大規模放水,自此美聯儲的相對美國政府的獨立性被不斷攻破,馬丁也不斷被政府和美聯儲內部邊緣化。

面對開始飆升的通脹,馬丁一次次想要收緊貨幣政策都未爭取到支持,最終不斷被迫妥協延遲加息,導致美國的大通脹的苗頭一步步醞釀、發酵。1966年開始,美國CPI開始加速攀升,至1970年初馬丁卸任時,CPI已經超過了6%。